罗杰·费德勒已经退役了。这位瑞士天王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人们敬佩费德勒,103个冠军头衔,20个大满贯冠军,连续237周世界第一,这些数字足以证明他的伟大。人们敬佩费德勒,欣赏他在球场上的绅士风度和优雅,称他是一位懂得搏击的艺术家。人们也熟知费德勒和对手纳达尔创造的经典“费德勒-纳达尔决赛”。
很多人是因为费德勒才开始了解网球的。或者说,费德勒是我们理解网球的重要人物。这个人物串联了网球的竞技性、商业性和艺术性,以及人们普遍认为的强强联合。这些点线面构成了更加立体的网球文化。但构建的过程是漫长的。我们懂得欣赏费德勒,熟悉他的故事中国网球男运动员排名,这是长期看网球的结果。
费德勒已经退役。人们在回忆费德勒传奇故事的时候,也在回顾自己的观赛经历。20年前,费德勒身着唐装来到上海,在外滩见证了中国网球的起步。20年后,费德勒宣布退役,中国网球在疫情中进入中断期。
中国网球的很多故事,可以从费德勒开始,也可以从2009年开始。
今年,中国南北两地上海、北京的网球赛事升级,首届上海大师赛开赛。这是ATP在亚太地区举办的最高级别网球赛事,也是亚洲唯一的大师赛。北京的中国公开赛已晋升为与印第安维尔斯大师赛、迈阿密大师赛、马德里大师赛并列的“四大超级赛事”,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四大满贯。
随后的日子里,费德勒频繁来上海中国网球男运动员排名,24年的职业生涯中他12次造访上海,是来上海次数最多的网球名将,参加了8次网球大师赛。他还在教练和经纪人的陪伴下体验了上海的生活,自费买票,乘坐地铁13号线从世博大道到马当路,途中和大叔们聊天,和上海市民讨论未来在外滩买房的可能性,当时人们充满期待,但或许还没有意识到,那是中国房地产最后的黄金时代。他还学了一些上海话,把粉丝送的两只很大的泰迪熊带回了瑞士的家里,让孩子们躺着。费德勒不止一次说过,他很喜欢上海,上海有家的感觉。
七年前,也就是2002年,上海首次获得网球大师杯的举办权。这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子网球赛事——大师杯首次来到亚洲、来到发展中国家。这也是费德勒第一次造访上海,他身穿唐装,在外滩与其他嘉宾合影,这张照片后来被收录在上海市政府编撰的《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一书中。
上海的网球历史就是从这届大师杯开始的。那一年,上海旗忠网球中心尚未竣工,比赛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搭建的临时场地举行。时任国际网联主席贝蒂说,“就网球比赛而言,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赛前,我对上海并没有抱有太多的期待。”
但最终,组织和设施的水平还是让他大吃一惊。时任ATP首席执行官的迈尔斯也感叹,在上海正式获得赛事主办权之前,他曾提出国际博览中心的屋顶是举办赛事的不错选择。体育场的屋顶不够高,无法举办网球比赛,上海立即决定修建一个屋顶更高的体育场。这一举措帮助上海赢得了赛事主办权。首届赛事结束后,上海市政府相关官员得出结论:“举办像大师杯这样的赛事对上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比赛标准高、要求高、时间紧,经常需要特殊对待,紧急事项要紧急处理。”
费德勒退役,小威廉姆斯比费德勒更早告别。一周前,朋友圈最怀念的网球运动员就是小威廉姆斯,小威廉姆斯曾多次来北京参加中网,2004年,北京承办了首届中网,那一年也是小威廉姆斯第一次来中国,她是和莎拉波娃一起来到北京的。23岁生日那天,小威廉姆斯夺得了首届中网冠军,在媒体活动上,她表示自己还想在中国开店卖自己的时尚品牌。2009年中网升级后,小威廉姆斯在2013年第二次夺得女单冠军。
长期以来,北京、上海对于外界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就像小威廉姆斯第一次来北京参加中网时,只知道有长城一样。但随着网球比赛的开展,这些地理概念发生了变化。2002年的上海大师杯,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将目光聚焦在上海,西班牙《马卡报》、悉尼《每日电讯报》、英国BBC等海外媒体都派记者到现场,其中不少记者是第一次来上海,随后在上海呆了一周。
网球运动引入中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首届中网在北京开赛的那年,一级方程式赛车首次进入中国;姚明和他的火箭队首次在中国打两场NBA季前赛,亚洲杯也首次在中国举行。这些国际赛事都来到了中国。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人们开始关注国际比赛,开始听说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大威两姐妹、莎拉波娃等国际网坛巨星。张志珍、华润浩等球员都曾跟随费德勒训练。费德勒曾经在与张志珍训练后表示,相信张志珍的世界排名能闯进前100名。今年美网之后,张志珍进入了世界前100名。
近期打破中国男网纪录的吴易昺首次参加美网,就从资格赛出发,一路杀入美网男单32强。吴易昺出生于1999年,17岁便夺得美网青少年锦标赛冠军,夺得男单、男双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二位美网青少年双打冠军,并由此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青少年男单冠军。他曾与穆等球员担任陪练。
热闹的网球赛事和网球明星,会源源不断带来网球启蒙。比如最近爆红的少年王发,他的网球启蒙也是来自费德勒。王发在云南山区长大,父母都是农民。王发被网球教练发掘后进入网坛,但因训练太辛苦而一度想放弃网球。直到王发从教练口中听到费德勒的故事,并观看费德勒的比赛,他才意识到网球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并开始投身网球运动。在今年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王发背着背包、背着网球拍,夺得了U14男单冠军。
上海大师赛、中网稳步举办的那几年,是国内网球发展的黄金时期。2013年,时任世界第一的德约科维奇和中国第一的李娜在中网开幕式上上演了一场“性别之争”。比赛的职业化、商业化更加成熟。2018年,已经步入职业网坛的吴易昺在上海大师赛上,拿下个人首场ATP巡回赛胜利。这一刻,人们看到了吴易昺这位职业网球少年的身影。
网球赛事、网球明星、网球产业等网球要素就像铁锤一样不断落在冰面上,冰面上的裂缝越来越多,人们对网球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这是网球文化形成的基础。
人们开始意识到网球是一项商业性极强的运动,职业化运作比国家队模式更加有效,这也是为什么李娜单飞,自己组队,在职业体系中成长,让她收获了不少大满贯冠军。新晋网球选手可以参考这个模式。郑琴文的目标是像李娜一样夺得大满贯。2020年下半年国际网坛重启后,郑琴文没有浪费关键的成长期,选择远赴海外征战,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训练、比赛。训练之余,郑琴文还会看很多优秀球员的视频,向他们学习,包括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等男明星。
人们开始意识到,网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费德勒的故事被大众熟知的中国网球男运动员排名,不仅仅是他的20个大满贯,还有他巅峰时期的“别人拼尽全力闯进决赛,就是为了输给一个叫费德勒的男人”的球技,他的绅士风度,以及让他和纳达尔互相成就的坚持和勇气。如果梦回2017年,人们一定会想起那年的上海大师赛,费德勒和纳达尔第38次站在网的两边,费德勒捧起奖杯,纳达尔收获祝福,观众再一次收获了“费德勒-纳达尔决赛”的暖心回忆。
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网球的世界广阔无垠,生活中处处都有网球的踪影。周末在家看一部讲述“史上最伟大网球比赛”的纪录片《天才一击》,或是读一读阿加西的自传《网》被震撼。一个网球运动员其实是个好作家,能把自己讨厌的网球写成让人读不完的小说。这本自传也成为不少媒体人力荐的非虚构写作典范。
一项运动的文化是需要慢慢积累和发扬的,昨晚费德勒宣布退役后,这条消息刷爆朋友圈,立刻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些都是网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见证,是中国人近20年来看网球运动所得到的文化反哺。
但疫情爆发后,上海大师赛和中网双双停摆,两个月前,ATP在没有它们的情况下发布了2022年秋季赛程,成都公开赛和珠海锦标赛也同期取消。上海大师赛6月宣布2023年升级,但此时此刻,人们只能焦急地望向远方,看着在上海或北京观赛的照片,祝福费德勒开开心心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本文标签: 费德勒 网球 美网 大满贯 罗兰加洛斯之王 吴易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