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什么是校本课程?
(1)何谓“学校版”?
可以理解为校本或以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对学校而言: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在学校:学校自身的问题,应该由学校里的人去解决,解决问题所形成的解决方案,应该在学校里得到有效的实施。立足学校: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2. 什么是课程?
广义上: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经验。这包括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机构和非机构)
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过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我们今天讲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形象地说,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哪里、用什么交通工具、沿途看到什么风景、有什么样的经历。因此,它也被称为“旅程”或“学习计划”。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与管理等。
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例如,从形式上看,有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从层次上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上看,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项目课程、体验课程、技能课程等。
3.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主体,立足学校实际情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传统和优势,通过科学评估本校学生的需求,自主开发的多元化、学生可选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
校本课程类型:
1.显性校本课程与隐性校本课程
2.筛选现有课程、改编现有课程、开发新的校本课程;
3.教师个别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
几个相关概念:
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指在学校内实施和开发的所有课程。校本课程仅指狭义的学校课程,是指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学校课程是指课程管理的主体,校本课程是指课程的形式。
2.校本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活动型课程、选修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的发展为选修课程、活动型课程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平台;原有的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有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发展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直接归类为校本课程;而有些兴趣小组活动则离校本课程发展的概念还很远,需要转化、规范、发展。要把“课堂”和“学科”意识上升到“课程”意识,让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是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其他类型的课程。
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它们的开发和决策主体不同,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也不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首先看课程权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属于选修课程。
第二是看设计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但也要考虑学校的理念和特色。
三是看设计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根据国情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在学校层面开发设计的。
4.“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
相同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区别: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为选修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为必修课。
5.“校本课程”与自编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等同于编写教科书,或者说,它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每个学生都有的教科书(虽然不能说教科书不可以编写,但应该尽量限制),而是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多采用活动化的形式,为教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课程方案或开展活动的指南。
总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与三类课程相对应,又有三种课程发展模式:校本课程发展模式;地方课程发展模式;国家课程发展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有优缺点。将三种课程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发挥不同层次课程发展的优势,扬长避短,将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标准化,校本课程具有个性、差异化、灵活性,二者相辅相成。
2.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第一,是立足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育人是学校的根本目的,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培养目标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致性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发展还是学校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发展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的特长。
从学校课程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生共同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激活,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供学生学习的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以学生为中心,供学生学习的课程。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标的学生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发展素质,是必修的。二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田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化校本课程。这种课程体现了学校教育愿景,是个性化的。所以,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做好需求评估的价值所在。没有这一步,课程开发就毫无价值。 这也是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出现“校本课程本土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就是教学促进的需要。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具备课程智慧,提高课程创造力,实现由“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的转变。这种课程创造力不仅体现在校本国家课程的主体工作上,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也是教师课程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挖掘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课程,从而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两种,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其中,内在途径是内生动力,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最有力的内在途径,也是每一位教师“做最好的自己”的有效捷径。 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结合学校优势”要求的体现,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格发展的必然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权,使学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需要,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生和教师的特长或专长是学校特色的具体表现,学校特色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或自然结果,特色学校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本课程这个载体。
3.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1. 校本课程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校本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校本课程的适应性,设置学生可灵活选择和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实行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从多种课程选择中选择有利于发展个性和潜能的课程。学生在自主选课、个性化知识掌握过程中,可以发展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真正行使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和激励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树立新课程观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念,改变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传统角色,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读和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2. 校本课程发展的原则
(一)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准则和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国家教育政策、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和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础,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立足学校开展。应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国家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的学生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开放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从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要素的角度看,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学科课程延伸到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四)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发展价值的材料,提炼课程发展主题,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原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和学校的实际,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六)民主。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和尊重各方意见和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形成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3.校本课程发展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即发展什么。校本课程内容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以下专题提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养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教育(如儒、道等教义及处世处事;与道德价值相关的历史名人与故事等)、生存教育、励志教育等。
2. 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当地自然条件、科技生产、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系列: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其中,提高气质与修养,进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掌握和熟悉专业技能要领,培养积极向上、高雅的爱好与特长。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装设计、装潢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和特长。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保健、卫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
6.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内容包括机械、计算机、电子、美术、服装、建筑、普通话、应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4. 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一)精选。课程精选,是指教师从国家、地方或其他校本课程资源中,选取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应本地区、学校和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材料《田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直接选用作为教学材料,也可以参考、移植其他地区或学校课程发展成果。
(二)调适:调适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自身条件,对现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部分修改或结构调整,重新组织和设计富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1.课程调适。即学校和教师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也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课程调适一般涉及课程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修改。
2.课程整合。即把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知识或技能按照某一重要主题组织成一门新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学科分工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最新的主题元素引入校本课程。
3.课程补充。有针对性地补充原有课程的不足,形成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也可以是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纠正性的、补习性的,也可以是适当的扩展。
(三)自主编撰。自主编撰是指教师在国家课程计划为学校预留的空间内,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即根据学生课程需求评估和现有资源分析,开发符合学校教育理念的全新校本课程。这种开发应特别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与科学和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在这一部分,应特别注意:
1.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以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基础,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课题。
2、将区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地方文化课程,让孩子体验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3.把教师的经验和专长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和潜能,把教师的生活经历、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转化为校本课程。
4、把学校传统与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传统与优势(即既有的明确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色的标志,是学校长期办学的成果。把学校传统与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体现了与学校办学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5.把选修活动课程转变为校本课程。充分借鉴学校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经验,在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6、把校园活动转化为校本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系列化地开发和组织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可以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5.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发展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即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建立组织机构——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课程大纲——课程申请与评审——课程推荐与选课。
1.需求评估。教师自行或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分析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等。
第一,评估学生发展的需求。校本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特别是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直接决定校本课程的目标。这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对学生、家长、社区成员进行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
第二,评估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学校的师资、设施、资金、设备、场地等各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2.确定目标。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发展指南》,并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根据需求评估的分析和研究、学校《校本课程发展规划》以及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3、制定“课程大纲”。教师在申请课程之前,需要制定一份“课程大纲”,这是教师自己对课程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估建议。在课程安排上,一个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一周一节课,也可以是隔周一节课,还可以是半天的学习活动。
4.根据学校的“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指南”及其专业知识,他们的课程《田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审查和晋升。审查和批准后,教师的课程发展能力将包括在“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中,教学办公室将举办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释放会议,供学生选择课程。
4.如何实施基于学校的课程?
1.组织结构。
学校已经建立了一个基于学校的课程发展领导小组,该小组是小组负责人,该小组负责基于学校的课程发展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建立了学校课程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建立了,该委员会通常由本金,部门负责人,教师审查委员会以及基于课程的策划阶层组成。检查和监督“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实施计划”的实施。
2.课程实施。
经过审查和批准,将在“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中包括在学校的课程发布会上,以宣布“学生的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为所有学生独立选择课程。并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增加了对教师开放课程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和开发基于学校的课程,并不断提高基于学校的课程发展和实施的质量。
When up -based , the time of the -based can be in a , or it can be in a to , but the class hours of the -based must be , with at least 1-2 class hours per week for and high , and the class hours of the -based must be in the .
它主要包括:在实施过程中,时间,教师,地点等。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包括本地课程和基于学校的课程,应适当地处理各种课程的合理比例,并为他们的教学材料提供了一些综合材料不允许学生购买教科书或材料。
3.课程评估。
评估学生的学业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法都应在其活动中依据,并根据自己的背景来进行评估。以等级和评论的形式记录。
学校应全面发挥基于学校的课程评估,这些评估的内容应集中在态度和能力上。应在小学和初中的评分形式记录,并在高中评论评论。
4.教学材料管理可以使用教师指导书,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设备,但不允许学生为每个学生购买教科书或材料。
教师级课程计划
一般项目
课程讲师教材课程自然
学习时间参与者
细节
课程目标声明
特殊主题:内容亮点和活动安排
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课堂时间,场地,设备,班级规模
考试评估说明:评估方法,评分方法和得分结构
来自网络
本文标签: 校本课程是什么?点击标题下「戴志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