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威尔在 PGS 时代曾获得过单年大满贯,AGS 和 OGS 时期唯一错过的冠军是温网,但他在 PGS 时期曾多次获得温网冠军,因此不存在偏见的问题。他排在第六位更为合理
萨姆森、博格、潘乔三人肯定是前10的垫底位置,这三个人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取得过大满贯,也就是没有做到全场统治。至于谁排在第十,大家众说纷纭。萨姆森缺少法网,潘乔缺少法网和法网,就相当于萨姆森没有法网。博格没有澳网可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澳网的重要性没那么高,但没有美网确实比没有法网更拉低了他的地位。他在自己的牺牲品麦肯罗上场后就早早退役,也说明他没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不过博格其实在职业生涯的大多数数据上都碾压了萨姆森,在美网他还数次打进决赛,而萨姆森在法网一次决赛都没有。 虽然两人的职业生涯都有缺陷,但博格仅有11个GS的弱点直接让他垫底了。
我倾向于认为当前的排名是(不仅仅是 GS 或主要排名)
1.拉沃尔(19基本在第一梯队,除了没有WCT冠军之外,职业生涯简直完美,尤其是每年三轮大满贯和200个冠军,可见他在大满贯和职业巡回赛上的数据都无可挑剔)
2 德约科维奇(21位一级选手,去年在美网决赛中落败,未能完成年度大满贯,比拉沃尔少一个头)
3 纳达尔(22岁,虽然在公开赛时代领先,但巡回赛数据和世界第一的周数明显落后)
4. 费德勒(20岁,第一梯队球员,最大的弱点是在与主要对手的正面交锋中落后)
5. 比尔·蒂尔登(15,巅峰时期极具统治力,但由于时代原因未包括统计数据)
6.罗斯维尔(23个领先冠军,但缺少温网,在与主要对手上一代潘乔和同辈拉沃尔的正面交锋中落后,有点类似费德勒。另外他的巡回赛数据也比拉沃尔低一个级别,包括胜率、年底排名世界第一的周数等)
7 威尔丁(第一代山羊几乎统治了整个1910年代,但可惜31岁就去世了,错过了多场大满贯)
8. 潘乔·冈萨雷斯拥有 14 个冠军。和萨姆森一样,他也没有获得过法网( Open)大满贯冠军。但他比萨姆森更常青。
9. 桑普拉斯(14,未参加过法网公开赛,巡回赛胜率一般,缺乏巅峰统治力,胜率没有一年超过 90%,职业生涯不够长)
10.比约·博格(11,缺席了澳网和美网,尤其是美网,状态严重下滑,加上巅峰期早早退役,排名垫底毫无悬念)
,
2024年法网结束,00后夺得前两届大满贯,三巨头时代彻底结束了吗?(现役球员以红色标注)
我参考了几篇史前时期竞争力分析的文章,自己做了一个权重设定,请大家指点。
1.公开赛时代大满贯(OGS):由于一些顶尖球员缺席,1968年至1979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法国网球公开赛权重为0.8,而其他时期的四大满贯权重为1
2. 业余大满贯(AGS):澳网与法网权重相同,均为0.4
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1905 年之前为 0.3,1905 年至 1922 年为 0.4,1922 年至 1926 年为 0.5,1926 年至 1967 年为 0.4
1905年以前,温网只有本国球员可以参加。1905年至1922年,扩大到所有国家(主要是英联邦国家)。1922年,“挑战者制”被废除,冠军必须打满7轮。1926年,网球开始职业化,顶尖球员失去职业比赛资格,业余比赛价值下降。
美网:1913年之前为0.4,1913年至1925年为0.8(基本覆盖所有顶尖选手),1926年至1967年为0.4(进入职业业余合作时代,顶尖选手去参加职业比赛)
3.职业网球大满贯(PGS):1926-1967。由于大部分顶尖球员都在职业圈,所以权重统一设置为0.8。
世界三大赛事冠军:1873年,温菲尔德少校出版了《草地网球》一书,虽然在此之前网球已经成为一项游戏,但这本书正式确立了网球的规则。网球从此成为一项正式的运动,不再只是贵族们为了娱乐而进行的游戏。四年后,第一届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举行。那时的温网还不叫温布尔登,而是世界草地网球锦标赛()。和这两个英文单词都来自。后来在1913年,国际草地网球联合会正式成立,并首次对网球进行了定义。除了世界草地网球锦标赛,还有(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前身,但不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比赛场地也不在澳大利亚),和。在这里,我想说,这个世界硬地网球锦标赛也是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前身之一。 1925年之前,罗兰加洛斯不允许外国球员参加法网,但这项比赛允许国际球员参加。后来,罗兰加洛斯与世界硬地网球锦标赛合并,向全球网球选手开放,这才是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法网。三项大满贯赛事的冠军在1925年之前也算作大满贯,权重为1。
德约科维奇未能完成年度大满贯,可见这个成就实在是太难了,公开赛时代60年里,也只有拉沃尔能够完成,所以大满贯和年度大满贯加起来的荣誉指数是1。
大满贯:每完成一次大满贯,你的积分就会增加1分。
年度大满贯次数:每完成一次积分增加1
年末第一个数字:每年权重0.5
引用@发表的内容:
仅查看此人
很多权重的设定都挺合理的,比如一个大满贯相当于0.5个大满贯,一个年度大满贯相当于1个大满贯,年底第一数相当于0.5个大满贯;世界第一周数没有量化,估计楼主用年底第一数代替了。按照现在的算法,三巨头正好打平,如果每50周或者一年拿世界第一周数相当于一个大满贯来代替年底第一数,对纳达尔是不利的,这样的话德约科维奇就会排第一,周天成排在第二。但是如果年底第一数和世界第一周数都算的话,确实有重复计算的嫌疑,只能二选一。 世界第一的周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关注这个指标,有点奇怪。
很多权重的设定都挺合理的,比如一个大满贯相当于0.5个大满贯,一个年度大满贯相当于1个大满贯2024网球大满贯冠军,年底第一数相当于0.5个大满贯;世界第一周数没有量化,估计楼主用年底第一数代替了。按照现在的算法,三巨头正好打平,如果每50周或者一年拿世界第一周数相当于一个大满贯来代替年底第一数,对纳达尔是不利的,这样的话德约科维奇就会排第一,周天成排在第二。但是如果年底第一数和世界第一周数都算的话,确实有重复计算的嫌疑,只能二选一。 世界第一的周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关注这个指标,有点奇怪。
因为她们被水时代毁了,特别是女性,经常是世界第一却从来没有拿过大满贯,而世界第一的更替速度就跟公共厕所一样快!
因为她们被水时代毁了,特别是女性,经常是世界第一却从来没有拿过大满贯,而世界第一的更替速度就跟公共厕所一样快!
楼主应该看到了维基百科上“世界第一男”的词条,如果真是这样,那年年末的第一名应该修改为康纳斯3、伦德尔3、麦肯罗3、阿瑟·阿什1、贝克尔1。早期的ATP电脑排名系统不科学,系统有些年份不能正确反映世界第一。1975年,康纳斯排名第一,但那一年他赢得了0个大满贯,大多数专家认为那一年的最佳球员是赢得温网、97战9冠的阿瑟·阿什。1977年,康纳斯排名第一,但那一年他仍然赢得了0个大满贯,博格赢得了温网,维拉斯赢得了法网和美网。谁是第一有争议,但不是康纳斯。1978年,康纳斯排名第一,他赢得了美网。 大部分专家认为,当年的最佳球员是博格,他赢得了法网和温网。1982年,麦肯罗是系统排名第一的球员,但他全年没有赢得任何大满贯。大部分专家,包括ATP官员,都认为当年的最佳球员是康纳斯,他赢得了温网和美网。1989年,伦德尔是系统排名第一的球员,但他赢得了澳网,但大部分专家认为,当年的最佳球员是贝克尔,他赢得了温网和美网。 所以,康纳斯/伦德尔/麦肯罗三次成为年终第一,他们世界第一的周数应该在200以内。博格三四次成为年终第一,世界第一的周数应该在200以上。算上ATP诞生前的年终第一,潘乔·冈萨雷斯8次成为世界第一,拉沃尔7次成为世界第一,肯·罗斯维尔6次成为世界第一。有的年份并列第一,所以这么多。但我们知道没有第二名,所以我们可以详细核实,确定真正的年终第一。
楼主应该看到了维基百科上“世界第一男”的词条,如果真是这样,那年年末的第一名应该修改为康纳斯3、伦德尔3、麦肯罗3、阿瑟·阿什1、贝克尔1。早期的ATP电脑排名系统不科学,系统有些年份不能正确反映世界第一。1975年,康纳斯排名第一,但那一年他赢得了0个大满贯,大多数专家认为那一年的最佳球员是赢得温网、97战9冠的阿瑟·阿什。1977年,康纳斯排名第一,但那一年他仍然赢得了0个大满贯,博格赢得了温网,维拉斯赢得了法网和美网。谁是第一有争议,但不是康纳斯。1978年,康纳斯排名第一,他赢得了美网。 大部分专家认为,当年的最佳球员是博格,他赢得了法网和温网。1982年,麦肯罗是系统排名第一的球员,但他全年没有赢得任何大满贯。大部分专家,包括ATP官员2024网球大满贯冠军,都认为当年的最佳球员是康纳斯,他赢得了温网和美网。1989年,伦德尔是系统排名第一的球员,但他赢得了澳网,但大部分专家认为,当年的最佳球员是贝克尔,他赢得了温网和美网。 所以,康纳斯/伦德尔/麦肯罗三次成为年终第一,他们世界第一的周数应该在200以内。博格三四次成为年终第一,世界第一的周数应该在200以上。算上ATP诞生前的年终第一,潘乔·冈萨雷斯8次成为世界第一,拉沃尔7次成为世界第一,肯·罗斯维尔6次成为世界第一。有的年份并列第一,所以这么多。但我们知道没有第二名,所以我们可以详细核实,确定真正的年终第一。
球迷明显是双重标准。他们说的是:职业网球大满贯(PGS):1926-1967,因为基本上大部分顶尖球员都在职业圈2024网球大满贯冠军,所以权重统一设为0.8;1913-1925年美网权重为0.8(基本覆盖了所有顶尖球员);因为有顶尖球员缺席比赛,1968-1979年澳网、法网权重均为0.8。今年温网缺席的顶尖球员不多吗?前几年穆雷、瓦林卡、德博因伤缺席的情况屡见不鲜,杜兹维也有这些现象;后来又加上蒂姆、费德勒,缺席的顶尖球员肯定不止一两位。
球迷明显是双重标准。他们说的是:职业网球大满贯(PGS):1926-1967,因为基本上大部分顶尖球员都在职业圈,所以权重统一设为0.8;1913-1925年美网权重为0.8(基本覆盖了所有顶尖球员);因为有顶尖球员缺席比赛,1968-1979年澳网、法网权重均为0.8。今年温网缺席的顶尖球员不多吗?前几年穆雷、瓦林卡、德博因伤缺席的情况屡见不鲜,杜兹维也有这些现象;后来又加上蒂姆、费德勒,缺席的顶尖球员肯定不止一两位。
三巨头+拉沃尔都是公开赛时代的大满贯得主。维尔丁时代,四大满贯其实不算顶级赛事,但他包揽了三项古代赛事,相当于大满贯。蒂尔登时代,澳网的价值远不如其他三项大满贯,AGS阶段他缺法网,PGS阶段却有法网冠军,所以不存在偏袒的问题。这五个人排在前五是没有问题的
罗斯威尔在 PGS 时代曾获得过单年大满贯,AGS 和 OGS 时期唯一错过的冠军是温网,但他在 PGS 时期曾多次获得温网冠军,因此不存在偏见的问题。他排在第六位更为合理
萨姆森、博格、潘乔三人肯定是前10的垫底位置,这三个人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取得过大满贯,也就是没有做到全场统治。至于谁排在第十,大家众说纷纭。萨姆森缺少法网,潘乔缺少法网和法网,就相当于萨姆森没有法网。博格没有澳网可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澳网的重要性没那么高,但没有美网确实比没有法网更拉低了他的地位。他在自己的牺牲品麦肯罗上场后就早早退役,也说明他没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不过博格其实在职业生涯的大多数数据上都碾压了萨姆森,在美网他还数次打进决赛,而萨姆森在法网一次决赛都没有。 虽然两人的职业生涯都有缺陷,但博格仅有11个GS的弱点直接让他垫底了。
我倾向于认为当前的排名是(不仅仅是 GS 或主要排名)
1.拉沃尔(19基本在第一梯队,除了没有WCT冠军之外,职业生涯简直完美,尤其是每年三轮大满贯和200个冠军,可见他在大满贯和职业巡回赛上的数据都无可挑剔)
2 德约科维奇(21位一级选手,去年在美网决赛中落败,未能完成年度大满贯,比拉沃尔少一个头)
3 纳达尔(22岁,虽然在公开赛时代领先,但巡回赛数据和世界第一的周数明显落后)
4. 费德勒(20岁,第一梯队球员,最大的弱点是在与主要对手的正面交锋中落后)
5. 比尔·蒂尔登(15,巅峰时期极具统治力,但由于时代原因未包括统计数据)
6.罗斯维尔(23个领先冠军,但缺少温网,在与主要对手上一代潘乔和同辈拉沃尔的正面交锋中落后,有点类似费德勒。另外他的巡回赛数据也比拉沃尔低一个级别,包括胜率、年底排名世界第一的周数等)
7 威尔丁(第一代山羊几乎统治了整个1910年代,但可惜31岁就去世了,错过了多场大满贯)
8. 潘乔·冈萨雷斯拥有 14 个冠军。和萨姆森一样,他也没有获得过法网( Open)大满贯冠军。但他比萨姆森更常青。
9. 桑普拉斯(14,未参加过法网公开赛,巡回赛胜率一般,缺乏巅峰统治力,胜率没有一年超过 90%,职业生涯不够长)
10.比约·博格(11,缺席了澳网和美网,尤其是美网,状态严重下滑,加上巅峰期早早退役,排名垫底毫无悬念)
,
没说低于0.4,我看法网1968-1973年都是0.9或者0.8,WTT应该是1974年开始的,我们仔细看看,基本上每年都缺顶尖选手,1974-1978年是0.7,1979年不用WTT大家也可以正常参赛了。澳网1969-1982年是0.6,我再仔细看看抽签表,1983-1987年抽签都低于128,0.9,1988年开始是128抽签。
公开赛之前,法国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都是0.4,抽签人数为128人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是0.5,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0.2,指的是每个决赛阶段最早时段的权重。
没说低于0.4,我看法网1968-1973年都是0.9或者0.8,WTT应该是1974年开始的,我们仔细看看,基本上每年都缺顶尖选手,1974-1978年是0.7,1979年不用WTT大家也可以正常参赛了。澳网1969-1982年是0.6,我再仔细看看抽签表,1983-1987年抽签都低于128,0.9,1988年开始是128抽签。
公开赛之前,法国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都是0.4,抽签人数为128人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是0.5,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0.2,指的是每个决赛阶段最早时段的权重。
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1905 年之前为 0.3,1905 年至 1922 年间为 0.4,1922 年至 1925 年间为 0.6
美国公开赛:1912 年之前为 0.3,1912-1925 年为 0.8(基本涵盖所有顶级球员)
本文标签: 2024法网结束【全时代男子网球运动员排